返回列表 发帖

中国经济风险分析

中国GDP增速三年来首次“破八”已在预期之中。增长并不是问题,如果为了抵抗经济下滑,又重回到投资刺激经济以及货币刺激经济的老路上,进而延缓经济内生动力的形成,也许这才是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更大矛盾。

  中国宏观经济半年报终于出炉,经济并未出现此前一些人担心的“硬着陆”,尽管二季度GDP同比增速为3年来最低的7.6%,但季调环比折年率7.2%,仍高于一季度的6.4%。此外,基建投资增速的转正以及整体投资增速的回升,正在发出经济见底的信号: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很明显,应该说已经见底反弹,开始企稳回升。固定资产投资企稳很重要的一个信号是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同比增长23.2%,比去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升了0.2个百分点,这说明宏观经济基本上已经“软着陆”。在财政货币政策不断加码的合力下,经济继续探底的势头会得到遏制,三四季度宏观经济将会呈现企稳态势,全年实现7左右的预设目标不会有太大问题。

  今年以来,在内外需求萎缩、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叠加作用下,中国经济面临着金融危机以来第二次的增长威胁:“投资、消费、出口”同步回落,供给端与需求端同步趋紧。企业利润率、财政收入、工业生产、出口订单、房地产价格等全面下滑。经济增速的加速下滑,考验的是政府对于经济减缓的容忍度。“稳增长”目标的优先级再次提升,说明决策层对增长忧虑加大,也在用新一轮的政策刺激极力抵抗经济增长率的下行。

  然而,“稳增长”政策力度加大,短周期见底在即,仍难改长周期放缓的趋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经济有自身运行周期,考虑到政策的迟滞效应,如果政策力度加码,很可能从政策预调、微调演变为未来的政策超调。大剂量政策刺激的后遗症太大。我们必须学会承受和接受中国经济的减速,因为无论是否愿意承认,中国宏观增长的大格局正在发生趋势性改变。

  事实上,作为赶超型经济体,中国两位数的经济增长是靠增加劳动力投入、加快资本形成,以及数量扩张的“要素驱动型”模式实现的。然而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严重打击了发达国家的支出能力,导致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总需求出现明显下降,出现了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结构性冲突。

  中国经济总体进入了“着陆期”。从内部来看,首先,未来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将逐步衰减,劳动力供给增速下降、劳动力成本提升,整体经济进入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阶段。这就预示着现代工业部门已经不能再用“不变工资制”来吸收“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正在供求不平衡推动下逐步回补,这样工业部门的利润有可能越变越薄,资本回报率将持续下降。

  其次,伴随着我国劳动力大规模再配置的进程趋于尾声,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也将趋于减速。过去十年中国经历了“超高速增长”,年均GDP同比增速达10.48%。“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年均计划目标分别是8%、7%和7.5%,然而,在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下,由高储蓄—高投资率支持的资本存量扩张正发生趋势性改变,中国“过度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的增长模式难以持续,突破增长模式陷阱已经变得异常重要。

  中国经济最该担心的经济风险到底是什么?这里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短期内,增长不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我们难以改变对GDP的顶礼膜拜,是对以往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以及被低增长质量的“锁定”。

  未来中国政策重点到底是从着眼于长期的经济结构调整转到“稳增长”上来,还是从“稳增长”转到审核结构调整上来?毋庸置疑,中国经济下一步的重中之重是必须做出“深层次调整”———“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改革”。扩张总有尽头,一个回归常态增长的年代很痛苦,而转型会更加痛苦,但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www.bestkeshiwei.com
科士威加盟
科士威销售













西安网站建设www.029wangluo.com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