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学生恶性事件频发 专家称应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近段时间来,大学生恶性事件频频见诸报端。仅4月,媒体就接连曝出两起与留学相关的恶性事件:一名在瑞典留学的上海女学生被同样来自上海的男同学连刺十余刀后死亡;同日,在浦东国际机场,一名返沪的留日男学生用水果刀刺捅前来接机的母亲,致其母亲当场倒地昏迷。近日,轰动一时的药家鑫案也尘埃落定,这个音乐学院的大三学生即将为自己的疯狂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透过冰冷的法庭供述和众说纷纭的舆论之声,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是什么促使孩子们作出这些令人心惊的举动?不仅法律专家、广大的网友,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也关注到这一问题:血淋淋的教训暴露的不全是当下年轻一代的冷漠、甚至冷血,由于学校、家长经年累月地关注知识教育和生理成长,忽视品格教育,也缺乏心理教育,或许是问题根源所在。
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是生理和心理成长、成熟的过程,成长中的儿童能否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现在,更影响到他们的未来。更有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根本素质,内在素质,是一个人事业成败、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一个人终身成就和幸福水平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知识和文化素质。 一个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不仅需要健康的身体和丰富的知识,更需要积极健康的心态。
我们常常能看到‘调皮学生往往有出息’的案例,许多成功人士在学生时代都算不上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是,调皮学生却在‘有出息’前总是被学校和家庭否定和排斥。以‘听话’和‘学习好’为主要特点的好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常常默默无闻,少有成就,他们却是我们的教育全力打造的标准。可见,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将关注的重心放在了孩子的智力和生理成长上,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这造成的后果虽不显著但却更加可怕。随着人们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重视,一些原本被忽视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据某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5-12岁的儿童中,存在各种心理障碍的占18.3%,其中厌学、自卑、行为障碍现象较为集中。许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自私、过分依赖家长、缺少竞争意识和吃苦精神,担心长大后很难成为有用之才,有的家长甚至对自己的孩子能否适应社会需要产生怀疑。中国首届“带孩子上班日”发起人,爱迪乐教育研究院院长任珺指出,对孩子过分溺爱、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学习负担过重以及生理上的变化等,都是导致儿童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任院长强调,只顾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我们教育的一个很大弊端,也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和老师们自身的心理压力、心理焦虑和危机意识不断加剧,家长和老师们的心理压力,会不知不觉地转化为学生的压力,加剧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这说明,改善家庭教育和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紧迫性。这也表明了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必须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做出努力。 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徐岫茹也在相关报道中提到,作为父母,应该懂得在家庭环境中如何正确地爱孩子,否则会适得其反,也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经常和孩子交流、沟通,明白孩子所处的心理状态。从学校来说,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细腻的心理变化,但是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课,告诉孩子更多心理知识。
正如爱迪乐教育研究院在教育从心开始系列视频中提到的,“孩子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一样,要让他充分的感受那种被泥土包裹的那种安全感,和被雨露滋润的那种快乐。他会非常快乐,而这才是我们想要给他的。”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仅可以避免那些见诸报端的悲剧,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更多孩子发自内心的微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