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毕业后我加入编程猫 成就更好的自己

 1
 杨老师被基金绿了一地,刚在我这找到了人生意义,正准备重新出发,A股又给了他奋力一击。

  他准备老老实实找工作赚钱,结果却遇到了第一次面试内卷。

  排队面试,他往前一问,211的应届生,学生物的,他想完了,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自己怎么干的过世纪之主。

  刚想走,自己后面又来一个,一问,985,生化环材专业,杨老师直接崩溃了。

  看着满满当当的面试队伍,给我打了个电话,问我,“佛子啊,现在连大学生就业都这么卷了,怎么都跟我这老社会人来抢工作了?“

  今年又是一个魔幻的就业季。全国900万大学生齐齐毕业,作为需求方的学生竞争堪称惨烈。没有加最,是因为还有明年,后年,还有扩招后的研究生爆产能的一年。

  而供给方的企业一部分是实在吃不下这么多人,还有一部分是干脆不当人。

  在浓烈的就业焦虑下,许多学生面临入职被坑,交钱被骗的场景,应届生入职一年就跳槽的情况越来越常见。

  这里有个很有趣的事情,既然有大量学生入职后跳槽,那就说明有许多学生是找得到工作的,但是他们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工作”。

  也就是人职不匹配,所以他们的关键问题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

  很多大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有时候是个人能力问题,但更多时候,其实也是选择问题,主要有2个原因。

  第一种,被长期利益、价值观、使命感忽悠,忽视了短期利益。

  比如进了一个自称大有可为的创业公司,老板言必称改变世界,号称3年上市5年干翻BAT,10年内你就是联合创始人,名车豪宅、会所嫩模。

  就是钱给的不多。

  你以为这样的公司大有可为,去了之后发现根本无所作为。

  做了几个月,工资不够交房租,大呼上当受骗;

  确实有押对早期互联网巨头暴富的,但你得看概率。

  当乞丐还有当皇帝的呢。

  第二种,过度重视短期利益,忽视了长期利益。

  比如,为了每个月多五六百,去了一个可以五险一金折现给的金融公司,结果三个月不到,老板跑路债主上门;

  听说送外卖比白领都赚钱工作不找了,跑去送外卖,第一年白领同学月薪五千,你月薪八千,第三年白领同学月薪一万,你被困在了系统。

  对于大多数着眼于生存和发展的年轻人而言,需要看中的只有一个东西:钱。

  钱有短期的钱和长期的钱,短期的钱是工资、是绩效;

  长期的钱是上市分红、是股票。

  烂工作的最大问题,在于只让你二选其一。

  好的工作,应该是让你全都要。

  让你能赚到当下短期的钱,也能赚到长期更多的钱。

  注意,是“能赚”,而不是一定“要赚”。

  “能”的意思是,当你做咸鱼的时候,它能让你生活过得去,当你愿意奋斗的时候,它能够给得起你相应的回报。

  也就是说,要有性价比。

  消费者买东西看性价比,老板找员工看性价比,员工找工作当然也要看性价比。

  钱,就是性价比最直观的体现。

  3

  怎么找有性价比的工作?

  不同的人,不同的行业有太多的影响因素和变量掺杂其中,难以逐一分析,在此我只说三个基本要素供大家参考。

  第一点,选择朝阳行业。

  典型的就是“离钱近”的赛道,比如互联网和金融。

  互联网和金融在近十年以来一直被视作热门赛道,吸引了无数年轻人投身其中。

  相较于准入门槛更高的金融而言,互联网是对年轻人包容度更高的一个大方向。

  门槛不高的金融当然也有,但离不开低端和混乱,比如小额信贷、P2P、催收这些现在说出来都像骂人的行业,当然催收不一样,催收是真骂人,而且现在因为管的比较严,都不让骂人了。

  问题是你不让骂人难道给欠款人念道德经吗?

  三字经,行。

  道德经,不行。

  至于互联网,虽然大家都说现在万物互联网加,风口吹得太久会遇冷,但互联网的全民化确实也在创造着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

  起码在可预见的将来里,互联网依然是最大风口和最大的增量市场诞生地。

  钱在哪里,机会就在哪里。

  第二点,选择一个增量型细分行业。

  互联网是一个大方向,大方向中蕴含着无数的细分市场。

  行业快速发展,意味着热钱快速涌入,同时也意味着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在不断扩大。

  这种快速增长的细分市场,十年前是手机,五年前是网约车,而现在,是新能源,是在线教育。

  有一个误区是许多人都容易陷进去的,那就是“热点=增量?”

  同样处于上升期的细分行业,这些年飞上云霄,然后垂直落地并且脸先着地的市场不要太少。

  团购、P2P、O2O、共享经济,这些行业都经历过美好的上升期,也经历过惨烈的厮杀期,最后不是集体消失,就是只留下一个巨头,赢者通吃。

  热门不代表“能持续”,要看一个细分行业能否持续的关键在于,这个细分行业所占据的市场,是否是一个“刚需市场”。

  典型的刚需市场,是衣食住行,是教育、医疗、能源。

  让人愿意掏钱且持续掏钱的生意,才是好生意。

  非刚需市场的代表那就太多了,互联网最喜欢造词了。

  难以变现的市场不一定绝对不行,但大概率不行。

  第三点,看公司。

  找朝阳行业、增量市场,能够确保你所处的行业有钱。

  但行业有钱不代表公司有钱,公司有钱不代表会给你钱。

  百团大战,打到最后活下来的只有2个;

  网约车,烧了那么多钱也只烧出来一个;

  共享单车,直接财散人安乐。

  要看一家公司能否持续下去,所处赛道、人员配置、行业地位、融资情况都可以作为参考。

  如果一家公司号称站在风口,公司一共四个人,创业至今没找不到人投钱,办公室像家破网吧,那么这公司大概率不是有问题就是没好事。

  同时,除了看公司发展好不好以外,也要看公司对员工好不好。

  东西再好,与你无关又有啥意义?

  看公司基本的薪酬制度、企业文化,能够给员工提供的发展路径,看公司“会不会给你钱”。

  再好的公司,如果只是当一辈子螺丝钉同样没有意义。

  按照以上这个三步走思路来找工作,不一定能让你找到百分百合适你的工作,但起码可让你避开绝大多数的坑。

  拿最近招聘刷屏的编程猫为例,来看一下这三个点如何对应在一个具体公司。

  首先,“互联网”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编程”二字直接就刻在脑门上。

  在细分领域上,编程猫的主打市场是教育市场,而且是面向4-16岁青少儿的青少年教育市场。

  教育是一个绝对刚需领域,尤其是青少年阶段的教育。

  青少年教育正在成为一片红海,但在教育焦虑日益泛滥,在线教育快速发展的当下,奥数、传统兴趣班竞争力日渐衰落,以编程为代表的“新兴趣”教育正在强势崛起,成为一个新蓝海。

  结合在线教育和兴趣教育的新教育领域,在可预见的未来里依然是一个增量市场。

  有需求的增量市场,才是最好的市场。

  再看公司发展规模。

  编程猫成立6年,共计融资十轮金额超20亿,钱大概率是不缺的;

  公司人员规模近7000人,在全国设有600多处体验中心,线上创作社区注册学员超百万;在美、英、泰、新加坡等海外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发展也算得上良好;

  同时,整个企业团队几乎都是90后,年轻化的公司,年轻化的团队,意味着对人员的需求更多,能给新人一定的上升空间,和相对更扁平轻松的职场氛围。

  从他们的企业价值观“Nofungodie”也可以看得出不像传统企业或者老牌PUA那样喜欢说什么爱拼才会赢,梦想有多远之类的PUA话术。

  赛道可持续,公司有钱,公司肯给钱,公司正在准备上市。

  只有符合这几个标准的公司,才值得赌一把。

  不然要么就无脑大公司,要么还是考公最稳当。

  4

  还有一个问题是很多人有疑问的。

  那就是细分领域的专业问题。

  许多的细分领域专业性很强,本身对此领域不了解,入职后再去学习会不会有困难,脱离了特定行业或者岗位后,这些技能对自己还有没有帮助。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学生思维问题。

  首先,你在大学学到的绝大部分东西和工作都没有关联,所以你根本就不用考虑这问题,除了对口技术类,大家都不行。

  其次,大多数的互联网企业招聘需求都不是单一招聘需求。

  游戏公司不会只招产品研发,同时还会有美工、运营、运维、市场、商务、HR的需求,一个业务的维系,需要的是团队配合,而不是单一工种。

  编程猫的招聘需求中就出现了社群运营、体验课老师、班主任(运营)这类对编程、特定证书等硬性需求较低,对服务意识和学习能力等软性需求较高的招聘需求。

  最后,许多专业带来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是具有泛用性的。

  不是人人都需要写代码,但编程思维对你会有用。

  我自己是金融出身,后来去互联网公司,方向都是风险管理,但编程对我的帮助很大,不只是代码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模式。

  风控的职业要求我对变量有掌控性,对数据要敏感,以及保护自己永远是第一优先级;

  而编程这种有输入就有输出,纯理性逻辑思考的方式,在我解决问题时给我带来了大量的增益。

  在互联网日渐成为新时代构建世界底层设施的时候,编程这东西早就不只是写代码了。

  只要你仍然在互联网这个大领域内,你总会有需要跟产品研发对接,需要了解业务进展,需要跟甲方乙方开会,在这种时候,对编程有所了解有益无害。

  不用你会手撕红黑树,只要你能说出个一二三四。

  即便剥离出工作,单论生活,这种纯逻辑思考的方式,在你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能够为你提供一种不一样的视角,一种新的思路。

  这是编程思维对人的增益。

  专业能力的作用,不在于你每时每刻都要用到,而在于需要的时候,你有;

  思维方式的作用,不在于你一定要完全遵循,而在于遇到问题的时候,多一种思考角度。

  5

  找到一个自己想要的工作当然是好事,但工作能不能要你,那依然要看你自己。

  之前所说的一切建议,提及的标准,都建立在“你”足够有价值,配得上这份工作的基础上。

  毕竟“人”自身,才是现实中最大的变量。

  但不论如何选择,不论你是一开始就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还是在自我成长和一次次的选择中才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再慢慢去靠近自己理想中的工作,这都是最适合你自己的方式。

  这个时代最幸运的一点在于,它给了每个人最大的可能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