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注意:听“莫扎特”不会让宝宝变聪明

音乐教育有助于智力开发,这是很多父母乃至不少教育心理专家都信奉的观点。但最近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发现,音乐并不会提高智商。由于对音乐的“迷信”,如今我国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显然是用力过猛,家长盲目追风,而且方法理念不当,功利性太强,这一切都导致了家庭和社会音乐教育的不健康发展。而被“神化”了的音乐胎教,与宝宝的智力并没有直接联系。
    音乐训练难以影响孩子的智商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古典音乐CD和昂贵的音乐培训课程能对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有所帮助。但据美国媒体报道,发表在国际知名科学期刊《PLoS One》上的两个研究打破了有关音乐可提高智商的“神话”。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对参试者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最终发现,在进行了一年的音乐训练课程后,参试者在智商测试中只提高了2.7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研究者之一、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生塞缪尔·梅尔坦言:“80%以上的美国成年人都认为音乐对促进儿童的成绩或者智力是有帮助的。即便在科学界,不少人也认为音乐对于智力的发展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音乐训练课程能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个信念缺乏支持的证据。”
    塞缪尔·梅尔博士的实验是教4岁孩子音乐和视觉艺术课程。“我们想测试一下音乐教育究竟在现实世界里会起到什么作用,尤其是对幼儿会有什么作用。于是针对学龄前儿童设计了专门的亲子音乐培训课程……让父母参与其中,也是为了让父母学会用更好的音乐表现方式,在家庭环境中继续对孩子开展音乐教育。”在课程结束之后,梅尔对参加课程的孩子们进行了测试,测试没有采用普通的智商测试量表,而是挑选了认知能力的四个方面做了更为精细化的设计,以求能更敏感地把握孩子们在认知能力上的提高。但测试的结果表明:并没有证据显示音乐训练能影响智商。
    那么,是不是该把孩子们从小提琴课上拉回来?梅尔表示,虽然在提高智力上帮助不大,但音乐教育却有其他一些好处。“我们教孩子读莎士比亚,并不是因为他能帮孩子得到更高的SAT分数,而是因为我们相信了解莎士比亚很重要。音乐所传达的是对人类文明而言很重要的东西,不把它教给我们的孩子会是疯狂的行为。”
    快乐者学 痛苦者弃
    国内音乐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声健教授对于塞缪尔·梅尔的观点表示赞同:“音乐不太可能直接提高学习者的智商,更不可能造就小爱因斯坦。”
    那音乐究竟对智商有没有帮助?郭声健审慎地表示:“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前提之下。如果学音乐是一种享受,学生接受的是快乐的音乐教育,那么,音乐对人的积极影响肯定是有的,但是否一定能让人变得更聪明或智商得到提高,很难说;而如果学音乐是一种煎熬,学生接受的是痛苦的音乐教育,那么,音乐对人只可能产生消极影响,绝对不可能让人变得更聪明或提高智商。其次,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起积极作用,我觉得也应该客观地看待。有一点可以肯定,本来就是弱智的人不可能因为学音乐而变得聪明或智力正常。学音乐只能是对于具有正常智商的人而言,有可能能够促进其潜能的全面开发。也就是说,一个人本来是有这样的智商或这么聪明的,但没有什么东西刺激或让其得以表现,而音乐恰恰作为一种催化剂做到了这一点。第三,学音乐不可能直接地影响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或智商高低,如果它能起作用,那也是间接地在起作用。简单来说,它是通过开发右脑、提高感性素质,让学习者左脑右脑得以均衡协调发育、感性理性得以全面和谐发展,进而间接地影响其智商或聪明程度。所以,为了让孩子变得更聪明而去学音乐,甚至是让孩子很被动地在不喜欢、很痛苦的状态下去学音乐,那本身就是一种很弱智的做法,结果只可能恰恰相反。”
    他介绍,中央音乐学院曾在7000多名考级者中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在孩子童年时代所受到的惩罚中,来自学琴的惩罚占到了92%。“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指望通过学音乐来提高孩子的智商或变得更聪明,是根本就不可能的。当然,如果孩子接受的是快乐的音乐教育,那对其智商的提高肯定有一定间接的效果,但也绝对不要迷信。”
    胎儿、婴幼儿听“莫扎特” 培养不出爱因斯坦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围绕音乐教育能否开发智力就有过不少争论。郭声健教授曾经专门写了《对音乐教育开发智力一说的理性思考》一文,来探讨这个问题。在文章中,他列出了对“音乐教育有助开发智力”这种说法加以支持的着名案例,其中一个便是“莫扎特效应”。
    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家戈登·肖博士和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家弗朗西斯·劳舍尔博士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听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后,其接受空间时间能力测验的成绩,比他们听10分钟消遣性磁带高出8~9分。这一发现,被两位博士称为“莫扎特效应”。科学家们的解释是这样的:儿童出生后大脑不断发育,在此过程中,环境和经验不断在神经元之间形成神经回路。也就是说,儿童所处的环境越丰富多彩,其大脑网络就越发达。显然,丰富多彩的音乐为儿童大脑网络的发达注入了活力。
    20多年来,“莫扎特效应”的神话影响了普通大众对音乐教育的认知,引领全球无数父母们给胎儿以及婴幼儿一遍又一遍地播放莫扎特的音乐CD,让孩子们学习演奏莫扎特的曲子。然而,这个研究却受到业内专家的诸多质疑。他们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再进行实验,结果是难以得出重复结论。
    对此,郭声健表示:“我个人觉得这事有些夸张了。或许只不过心理学家做实验碰巧用了莫扎特的音乐,换上别的音乐,比如以柔美抒情见长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效果可能一样甚至更佳。很遗憾,在国内音乐心理学实验方面这样的科学实证研究案例还不多见。也许我们可以把这个复杂的问题做简单化解读。以音乐胎教为例,胎教其实起作用的对象并不见得是胎儿,而可能是母亲,而凡是能够抚慰母亲心灵的音乐,都应该对胎儿起到好的作用。母亲快乐而舒缓的情绪、平稳而有节律的心跳,让胎儿有一种安全感、舒适感,这对胎儿的发育是有好处的。而莫扎特的音乐特点刚好是让人感觉柔软、能抚慰心灵、让人平静祥和的。假如放贝多芬的音乐给孕妇听,可能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那可能会让孕妇感到紧张甚至烦躁,这样的一种情绪状态也是会传递给胎儿的。”
    我国的家庭和社会 音乐教育在不健康发展
    有观点认为,音乐刺激越早开始,越有利于儿童脑神经的发育。近年也有研究指出,7岁前是开发音乐能力的黄金期。胎教音乐、越来越早的音乐课程,我们在音乐教育上的“用力”是否适度?音乐教育究竟该从什么时候开始?
    郭声健表示:“对于某一种乐器的学习,因为涉及学习者身体发育水平,可能有一个相对合适的学习年龄。但若一概而论几岁就是开发音乐能力的黄金期,这样的结论有点不可信,与其说存在普遍规律,不如说是个体差异起着决定作用。胜负彩玩法因此,我们无法回答,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学音乐最好。不同的孩子学习音乐的最佳时间不可能相同,对音乐感兴趣早、懂事早的孩子自然可以学得早。另一方面,这也取决于我们让孩子学音乐是为了什么,是未来做音乐家,还是为了开发孩子潜能让其全面发展?目的不同,学习音乐的起始时间也可能不一样。”
    在他看来,音乐教育究竟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该如何进行。“为什么中国如此庞大的音乐学童队伍,最后绝大部分都半途而废了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接受的并非真正的音乐教育,他们接受的是枯燥的技艺训练,接受的是痛苦的、有可能泯灭天赋的音乐教育,这是绝对不可能开发什么智力的。真正的音乐教育应该是令人身心愉悦的,不光对学生的智力或音乐能力产生积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整个身心发展、品德人格陶冶等都是有好处的。就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现状来看,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显然是用力过猛,盲目追风,而且方法理念不当,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功利性太强,这一切都导致了家庭和社会音乐教育的不健康发展。所以,在我看来,大部分孩子在学音乐方面半途而废是好事情,这样能避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