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现在,我们该如何做父亲?

  鲁迅的同名文章,开篇一句说:“我作这一篇文的本意,其实是想研究怎样改革家庭;又因为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所以尤想对于从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父子问题,发表一点意见。”
  鲁迅提出“亲权”、“父权”等概念,显示这篇文章似乎是要革命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多少要喊一些革命,但革命往往大刀阔斧,而要改变国民的习惯,非在个体身上着手不可。
  最近的日子,我做了几年高中教育,对这件事情有了一点不一样的体会。每次焦急的父母们来跟我沟通,无论是当面还是电话,重复最多的一句话是:“孩子不懂事,很叛逆,没有办法沟通……”
  最开始的时候,我真的相信叛逆的孩子自有他的性格,教授起来想必也不容易--我似乎已经忘了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同样被父母定性为叛逆和不懂事了--但真正教授课程的时候才发现,每一个被定性的孩子表现都不同,他们有的纯正,有的开朗,有的机灵,有的深刻……
  “在各位家长的叙述中,孩子是千人一面;但在我的角度,孩子却各有不同。”这是我在家长会上最常说的一句话。
  所以,什么是“叛逆”呢?古人说得好,“叛生于附,阶未尝附公,何得言叛?”也就是说,家长们之所以定义孩子为“叛逆”,是因为先要求孩子对自己依附,非要一个独立的人顺从自己,那自然成功得少,失败的多。
  何况,假如真的将孩子驯服,让他们事事顺从,那对于孩子的前途也绝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孩子终将独立、成人、承担,总有一天也会有他们的孩子,失去他们的父母,失去我们,那一刻,又让他们依附于谁?
  教孩子们独立,允许他们的独立,不是让他们不孝。“孝”有两个层面,有孝敬,有孝顺。敬父母,爱父母,就足够了,至于顺从,大可不必。
  有父母担心,自己不做主,孩子不知道主动学习。但其实没有反思,孩子之所以不够“主动”,正因为自己从小到大长期的时间里自己根本做不了“主”。有些孩子总觉得学习是父母的逼迫,而不是自己的追求,其原因不在孩子本身,有时候在于我们的绑架。
  父母的不放心生出依附心,依附心又生出孩子的“叛逆心”,于是隔阂起来,代沟存在,当时所盼望的,最终适得其反。
  我真正理解到这一层面,是做了几年老师换来的,不说这好,也不说这坏,但从反对到懂得,总是经过一定的时间,而这时间,现在看来,简直是对生命的浪费。
  “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这也是鲁迅先生在文章里的原话。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呢?
  一句话:放开手,由他去!
  有关家庭教育与课程的任何疑问,北京新东方优能一对一部专业老师会为您答疑解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