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我们都是读书人丨关于读书的建议丨有卷读书

今天看到一位老师的分享自觉十分之妙,在此分享给大家
在教室,写字,静坐,读书,都是主要功课,也是帮助大家拓宽眼界,扩容认知的最主要途径。
读书的难度在我看来,核心是这三个:读什么,如何读完,读完如何实践。
想与大家分享一些与之有关的感受与想法。
1 | 亲自
该读哪本书,与写字选帖是一样的问题,没有相当的背景知识,就没有判断的依据。
现下大家都忙碌,所以总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能读到一些好书,或者可以有一些捷径可以直接吸取精华。这也是大家总是希望获得一个推荐书单的原因,想要从别人的阅读感受里找到指引,也对自己的判断不足够自信。
如果缺乏独立思考,在网络时代生存确实很辛苦,任何奇葩想法都能找到同类而狂欢起来的时候,独立的原则和标准就显得尤其珍贵。用别人的判断代替自己的判断,用轻视他人来武装自己,因人废言的盲目,这大概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陷阱。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人的体验永远无法代替自己亲身的感受。
每个人的评价体系和标准都是唯一的,你的蜜糖是他人的毒药,这是常有的事,当然也不是坏事,世界因为多元才有趣。连自己在不同的时间场景,阅历带来的想法都不一样,何况他人呢。
2 | 致广大
可以先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领域,或者一个喜欢的作者入手,不要只读一本,一个主题最好能读一个系列,渐渐就能够摸索到那个领域的内在逻辑和线索。为什么这个作者这样说,那个作者那样说,作者写作生涯中的前后观点变化,如果你留心,都很有意思。
所谓的扩容认知,先是要有量的积累。尽精微之前是致广大。
兼听则明,一件事情,你分别听了五到十个人的描述,就会有一些自己的判断,如果从开始就只有一个信息通道,那么你很难有判断的客观性,只能俯首认同,因为毫无选择的余地。
从不同的角度,立体地理解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才会集齐比较完整的拼图,而不是盲人摸象的局部。没有整体观照下的局部,往往就是曲解的开始。
3 | 先有目标
读书不是简单地接受别人的信息,而是愉快地浏览,深入,最后启发的是自心。每多读一本,就会激发新的思考,以书本作为思考和打开自己的契机。
所以阅读一定要先有一个目标,带着问题,才能有收获。如果没有问题,只是泛泛地看,同在手机上的碎片式阅读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4 | 不挑食
能够带着问题看书了,接下来就需要放下对兴趣、对个人喜好的执着。兴趣是一把好钥匙,但过分重视自己的兴趣就会形成思维上的营养不良,大脑偏食。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阅读往往是凭兴趣和已知,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和难度之内原地踏步。这就像总有同学表示自己喜欢的字帖没有写够,“老师我喜欢哪个哪个帖,我想要多写一段时间。”老师不是不关心你的喜好,但我想不是只满足自己的喜好就可以进步的。
老师的任务是把你畏惧的难度拆分开,变得可接受,然后带着同学往前跑,我可能的确没有那么关心每个个人的喜好,因为喜欢往往是因为心里对此更为熟悉。当你熟悉了下一个书家,下一个字帖,你也会自然爱上的。
我更关心同学的技术和审美结构有没有建立好,上完课之后,大家有大把的时间去写自己喜欢的帖,但有意思的是,往往是“不挑食”的同学在课程结束之后,还在坚持写字。技术的基础打得好,写什么都很开心,而总在抱怨喜欢的帖没写够,希望自己主导学习节奏的同学,过一阵就不写了。
有时候,所谓喜欢的帖没写够,是不是给自己的一个拖延的借口呢。
读书也是如此,不能只读自己有兴趣的。好的精神头要留给一些读起来很费劲的书,费劲恰恰说明它超越了你的舒适区,那个费劲的感觉就是进步的感觉。慢慢你就会爱上这样的感觉,就跟爬山很累,走平路不累,但舒适的平路无法带来高度的进步啊。
所谓费劲,就是在不熟悉的概念和上下文中,理出一个线索,或者在一个时间轴里面,梳理出内容发展的节点和规律。
选书是个说不完的话题,除了多看书单推荐和同类型书籍的延伸阅读,也可以更多地回归最传统的买书方法。有时间多逛逛书店,在那里,你可以非常直观地发现一个分类下的不同书籍。
虽然现在网上买书很方便,但是把书拿在手里,翻看,感受自己是否可以读下去的那个感觉,还是最令人着迷的。
转至“林曦的小世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