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EMBA特邀刘京海谈重返教育让每个孩子成为负责任的成功者
9月18日,”君子知道“复旦大学EMBA人文商道讲堂特邀上海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刘京海,分享他对于教育的见解。
Q1:教育是把傻的人教聪明吗?
有很多人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老师”,而且传说是我发明的,我今天郑重声明,这句话我从来没有说过。希望把每一个孩子教好,这是一个理念,我们追求教会每个孩子,并不是说已经教会了每个孩子。
我们提出希望把每一个孩子教好,背景是在当年闸北八中对应全上海生源最差学校的情况下。100个学生里37个在小学留过级,对口的社区是上海120多个街道当中人均教育年限最短、犯罪率最高的,100多个家庭只有一半挂着无毒家庭的牌子,所以我们提出了“三个相信”的教育理念。即: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
陶行知写过一首打油诗,老师再见到毕业后的学生,发现原来你就是瓦特,他就是爱因斯坦……陶行知说这样的老师都是傻的老师。聪明的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就发现其中有瓦特,有爱因斯坦。如果用这个标准去衡量我们现在的教师,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傻的。好人一个都没看出来,坏人看出来一批又一批,谁应该要留级,谁应该要开除,谁三年以后、五年、十年以后就是劳改犯……所以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有“三个相信”的理念。
我太太养过一条狗叫泰迪,她说这个狗很聪明,我说再聪明你教它说话能教会吗?教育一定是以遗传为前提的,一定是把潜在的聪明、遗传的聪明变为现实的聪明。
所以我们现在强调了教育的零起点,母亲生下孩子的那一秒钟,起点就产生了,聪明就是聪明,超常聪明就是超常聪明。不要离开孩子实际遗传的东西来讲教育。遗传当然不是万能的,教育也不是万能的。不要以为你是教授你的孩子一定当教授;你是科学家你的孩子一定是科学家;你是大老板,你的孩子一定是大老板。
Q2:教育是满足孩子的需要吗?
“教育就是满足学生的需要”是比较流行的说法,我觉得是可以讨论的。教育首先是有目的的行为,首先不是讲个性,而是共性。离开共性、离开集体去讲个性、讲特长,你就在害孩子。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教育追求的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集体的条件下再去讲个性,才会有发展,这是中国传统道德标准中就强调的。发展个性,但不要离开国家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去讲个性,离开了国家社会需求那一定是成功不了的。
Q3:只有教的教育是错的,只有学的自我教育就是对的吗?
另一个流行的说法是,“教育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只有教的教育是错的,那么只有学的教育就是对的吗?大量贪腐的案例都显示,这些人只有自我管理,而缺乏组织对他的管理。光有自我管理要出事情的,就像不怕老婆的男人都是无法无天的,怕老婆管的人才不会犯错误,当然老婆自己要正。
所以教育一定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通过这样的教育才能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有限的,它要走向无限的学习。有人问我怎么能够让孩子自己学习,这跟两个方面有关,一是跟家庭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有关,二是跟学校的教育怎么引导学生自己去学有关。全世界的教育都在研究怎么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
Q4:超前超难是教育成功之道吗?
教培机构、民办学校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超前超难”,由此对专业学校基础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古代有伤仲永的例子,早慧的儿童后来发展好的很少。为什么?因为教育是与成熟度有关的,大器早成是个案,大器晚成是规律。在西方的教育里有一个领域叫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在中国主要是研究弱智残疾儿童,西方除了把弱智残疾、自闭症儿童作为特殊教育,把天才儿童也做特殊教育。我们国家目前没有把天才儿童放到特殊教育里去。生了弱智的孩子会很痛苦,但是生个天才儿童会更痛苦,过目不忘、一目十行,很难教育的。
为什么不要超前也不要超难?大家可以看一个双生子爬楼梯的例子。一对双胞胎, A从46周开始训练,5周以后爬5级楼梯只用26秒; B没有经过任何训练,在52周爬楼梯需要45秒,这时对B进行训练,到55周爬上楼梯只需10秒。但是3岁以后再做测试,A和B爬楼成绩完全一致。
1949年后,小学课程一般2-3年即可完成。人大了,接受能力强了,他很快就能学会。孩子没到那个成熟度,花很多时间教不会学不会,孩子付出了很多,家长也付出了很多,老师也付出了很多,不断地制造失败,有意义吗?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我认为这个口号是最反动的教育口号。我的口号是“只有输在起跑线才能赢得终点线”。我们过去都很重视语言、重视思维,认为这是高层次的能力;其实小孩子应该重点训练他的感统能力、动作能力、小肌肉的平衡协调能力、大肌肉的掌控能力。上海市思南路幼儿园的院长叫郭宗莉,持续10年研究学生的动作能力发展,她的研究结果发现,感统能力差的孩子,长大了连作文都写不好。我们现在中国的家长是不让孩子做动作,不让孩子做家务,整天玩玩具。实际上一个人的自信不是源于对他的表扬,而是源于他对自己肢体产生的自信,一个人连自己的肢体都不能指挥,怎么会自信呢?
教育里面有一句话叫“静待花开”,有的孩子5岁就早慧了,有的孩子到30岁才开始发展,不能说30岁才发展就是傻子,5岁发展就是天才。我们办过很多天才儿童班,取得成绩的都很少。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不同的东西是有道理的,多数学生要尊重这个规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这次对教培机构的治理其实我早就知道了,自己猜出来的。春节后我到广州参加一个信息化的论坛,当时中纪委网站已经点名了几家互联网的企业,里面就有一句话,“慢教育不要被急资本裹挟”,我就知道接下来要收拾这些急资本了。
Q5:面对单一成功的体制机制,家长应该怎么办?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教育的功能在弱化,筛选的功能在强化。原因很复杂,其一中国人太多了,其二我们都希望快速出顶尖人才,这是对的,但是不要急功近利,把所有的孩子都当顶尖人才。
现在教育整个出了一个大的问题,就是精英教育扩大化。精英教育没有错,精英教育扩大化错了。精英培养基本都在解题能力上,现在选人就是靠解题,解题好就成为精英了。这样一种状况给孩子带来的伤害真的是很大的,要从课程教材改革,从评价体系改革,选判人的标准要发生变化。这方面其实我们自己有经验,西方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就是不要统一标准,不要大家都往一个方向走,更不要家长自己有什么想法强加给孩子。中国传统的说法叫“长善救失”,教书的人要发扬学生的长处,使他优秀的方面更优秀,补救学生的短处。所以我们现在尊重教育规律,你要发现孩子,在发现的基础上教育,这个发现是基于过程中的发现,基于各种专业测量工具的发现,基于活动中的观察发现,最后要变成教育者发现,变成孩子的自我发现。
我们国家奥林匹克运动水平提高很快,除了举国体制以外,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有很多专业测量的工具。刘翔原来不是跨栏的,原来是跑100米的,教练发现他的条件更适合练跨栏,所以他成为了亚洲的飞人。我最近才知道音乐学院里会专门测量唱歌的人是低音、中音还是高音。不是仅仅依据孩子喜欢,更不应该家长用自己的要求去要求孩子。
所以现在中央改革领导小组开会,就是要坚定不移搞评价改革,我估计这也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改革过程当中有很大的困难。但是至少我们现在知道问题是在这里了,是需要进行改革的。2014年国家征求高考改革意见,我说取消文理分科是对的,但任何对的话都是有边界的,基本要求不可以分文科、理科,人人都要考;但是专业选拔是不可以不分文理科的,不是文理要分科,是文当中要分科,理当中要分科,工当中还要分科。时间是个常数,学生多做数学题就少做了英语、语文,所以每门课都好的是少数人,多数人肯定是偏的。我甚至说过一句比较极端的话,是人才肯定是偏科的,偏科才能出人才。文理兼修的人是有的,但第一很少,第二基本是先天的,不是你教育能教育出来的。
我们多数孩子都不是天才。孩子考试成绩不成功,其他方面成功,我们要肯定孩子,把成功迁移到学习上来。当然不是所有其他方面的成功都能迁移到学习上来的,迁移不成功怎么办?我们要肯定,总比他做坏事要好。孩子只要不变坏,社会现在发展的机会还是很多的,不要因为一次考试不好,没有考进复旦大学这个人就没有希望的。复旦大学成才率比较高,不等于人才都在复旦大学。
一个人的缺点很难改,扬长才能避短。女同志结婚以后老想改造对方,改造都是失败的,你还不如扬他的长处,如果有一天短处没有了,你会觉得这是我老公吗?活着的人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我们要“长善救失”。
Q6:“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过时了吗?
现在中国学校当中只有读书,很少行路。素质教育是对的,但是教育部的政策支持素质教育的不多,支持应试的多,很难落地。像我这样的老头子可以不计较分数,去探索学生素质提高的路径;但是你要让所有的校长都去研究怎么提高学生素质,你一定要有政策制度、机制体制。
我到欧美访问,发现欧美所谓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一个是原生的,都是中国几千年前就有的。但是很可惜的是,我们把它当口号,欧美把它变成制度。像研究性学习讲了20年,就是少数学校的少数学生在做秀,多数学校的多数学生都不做的。欧美学校的孩子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读书、解题;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个学习加在一起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我退休以后接了一个新的职务,上海市教委素质化实践应用推广中心主任,兼职不兼薪,干活不拿钱,但是我很开心,因为这个真的对孩子很有帮助。我在一个小学、一个初中各做了100个素质化实验的案例,小学100个,初中100个,每一个实验的方案再加上一个二维码,实验怎么做的过程全部在手机上可以看到。做了给谁看呢?第一给老师看,因为我们很多老师不会做;第二到学生复习时可以再看,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强化。小学、初中、高中都要各做100个素质化实践,我们把这个叫做上海素质化实践的300行动。未来除了实验,还可以做大量项目学习的工作。
我曾经跟一个美国的老师讨论什么叫创新,我把我们学校的老师做的实验、学生做的实验给他看,问这是不是创新?他说这是创新。我说不对,没有新的发明创造,你为什么说是创新?他说你们的老师、学生用你们自己以往没有用过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创新。我说我理解了,过程创新比结果创新重要。
现在很多时候情况是相反的。好多青少年大赛基本上都是假的,不是老师的创意就是家长的创意,而不是学生的创意。其实学生不是追求发明创造,他是用他自己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其中要用到的是他的解题能力,而这两个能力正好是未来创新的基础。一个孩子不断在用自己没有用过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个孩子总有一天会创新。我们的学习应该有两个领域,现在被窄化为一个领域,就是读书。学习应该是学知识、学做事、学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