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4
- 威望
- 0
- 金钱
- 8
- 注册时间
- 2014-4-23
- 最后登录
- 2014-4-28
|
老人与小夫妻之间有很大的文化差异
隔代育儿虽然十分普遍,但并不是每个家庭都适合。一般来说,什么情况适合隔代育儿?什么情况不适合隔代育儿?希望下面的两个案例能给您一些启迪。
案例1:
小A的妈妈是幼儿园退休老师,从女儿怀孕后就与他们小夫妻一起生活至今,并一直帮小A带着宝宝。自从有了女儿,小A从妈妈身上学到了很多,对幼儿园老师的专业性惊叹不已——妈妈不但会陪女儿做游戏,还能随着宝宝的发展帮助宝宝选择图书和玩具,更让她感动的是,从四五个月添加辅食开始,小A的妈妈就把幼儿园的“营养配餐”理念实施起来,天天乐呵呵地给宝宝忙活营养配餐。
作为专业人士,小A的妈妈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接受能力很强,每当小A和妈妈讨论网络或育儿杂志上的新消息新理念时,妈妈都能认真地探讨其利弊。而且,小A的妈妈十分珍惜宝宝成长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总会用相机、文字记录一些珍贵的片段,坚持给小A的宝宝日记提供素材,还会因宝宝的成长有感而发后写成文章,在专业的幼教书籍上发表。
有这样的老人在身边,小A的育儿生活轻松快乐很多,比起身边那么多抱怨婆婆抱怨亲娘的同事和朋友,小A夫妇特别知足,一有空闲就亲自带宝宝,让老人好好休息。小A的妈妈也会刻意在她回家的时候去做别的家务,给小A腾出时间尽享天伦之乐……为了感谢老人的付出,节假日小A常常带着老人去旅游或品尝美食,一家人其乐融融。
实践结果:success
启迪1234:
从这个案例来说,这样的家庭就是十分适合隔代育儿的。以此为例,我们小结一下适合隔代育儿家庭的特点:
1.老人有足够的体力与心力帮助育儿,不把带孙辈当成一种负担。像小A的妈妈,从她对宝宝的瞬间记录来看,育儿也是她的一种享受。
2.老人有比较open的心态,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乐于与子女探讨育儿的方式方法。小A的妈妈是幼教专业工作者,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上,对新的育儿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不抵触子女带来的新观念新方法,这是很多祖父母所不具备的。
3.两代人可以相互体谅彼此的不易,所有家庭成员都比较容易相处。从小A夫妇与父母的互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是小家庭其乐融融的根源。
4.这一点不能强求,但是却是最令小夫妻欣慰的——老人有丰富的育儿知识与经验。
案例2:
小B的老公是“老儿子”,上面有4个姐姐。小B一怀孕婆婆就住进了家里,本以为是对她这个“大熊猫”的照顾,结果却成了一次次的“忆苦”——小B喝牛奶,婆婆说:“我那时候连黏糊点儿的小米粥都喝不上”;小B去医院检查,婆婆说:“我们那时候都是在家里生”;小B预产期前一周开始休息,婆婆说:“我临产前一夜还熬夜给你公公做棉裤”……总之,不但没有起到分担家务的作用,还要听这些不咸不淡的话。虽然老公劝小B淡定,但她真的做不到把婆婆的唠叨当浮云。
女儿的出生让他们的关系更加恶化,虽然表面上婆婆不直言重男轻女,但常常指桑骂槐,说小区里谁谁就会生闺女,说老家谁谁没孙子成了“绝户”,且在家称呼小B的女儿一口一个“小丫头片子”。不久,公公也跟着进了城,说是来帮忙照顾宝宝,可真能照顾多少呢?小B是有口难言。婆婆照顾宝宝的前提是休息好,睡足;公公帮忙照顾宝宝的前提是锻炼好……十分被动的小B不但要照顾宝宝,还要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在公婆固有的习惯中——晚上9点睡觉,早上5点起床。本来以为上班后家庭矛盾会得以缓解,但是老人照顾宝宝的方式容不得半点协商,无知的固执让小B濒临崩溃——非用开水给宝宝冲配方奶,说开水可以消灭不必要的细菌;不足半岁就给宝宝的食物加盐,说不吃盐没力气走路;宝宝该爬的时候说脏不让宝宝爬;每天下班就让小B夫妇忙家务,小B一陪宝宝就说风凉话:“人家聪明人就是干轻巧活,还能霸占宝宝感情……”
小B的老公有很不错的工作,可以负担全家的支出,多次小B和老公协商自己带宝宝,过一家三口幸福而科学的生活,但都因为小B老公抹不开情面与父母摊牌而不了了之,让人崩溃的隔代育儿把小B变成了“祥林嫂”……
实践结果:failure
启迪1234:
这个案例显而易见,小B的家庭不适合隔代育儿。以此为例,我们小结一下不适合隔代育儿家庭的特点:
1.老人与小夫妻之间有很大的文化差异,短时间内很难磨合到比较和谐的程度。文中小B夫妇与她公婆就是这样的状况。
2.老人比较传统、固执,听不进他人的合理意见,养育宝宝还停留在“养儿防老”、“用霸占宝宝感情的方式在家庭立足”的狭隘观念。没有open的心态,科学的、全过程的育儿理念就没有一席之地。
3.两代人之间缺乏相互的理解与认同,在这个家庭里,既没有老人对小夫妻与宝宝感情的尊重,也没有小夫妻对老人的感恩,只是固执与抱怨,抵制与争吵。
4.比较可贵的是,这个家庭有着较为丰厚的收入,有选择“放弃”隔代育儿的条件。这样的家庭,空气净化器真的没必要在勉强中“隔代育儿”。
虽说隔代育儿也有许多优势,但是如果妈妈在宝宝出生后的三年内能陪伴宝宝,那该是宝宝一生中多么温暖幸福的事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