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女人,压力会使你的真实年龄老32岁 [打印本页]

作者: Momo    时间: 2008-12-11 09:49     标题: 女人,压力会使你的真实年龄老32岁

让你的“真实年龄”更年轻  “当你参加朋友聚会时,你会发现,并不是同龄人看上去都处在同一年龄。因为人们的‘日历年龄’与‘真实年龄’之间不能画等号。”
  “压力会使你的真实年龄老32岁。”
  “只要你对生活作出5项调整,你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最近,美国纽约大学药学与麻醉学教授迈克尔·罗伊森在协和医院作了一场题为“你与你的真实年龄”的主题演讲。演讲中他诠释了“真实年龄”这一理念,介绍了诸多“如何变得年轻的学问”。
  控制血压最多可减小25岁
  迈克尔·罗伊森是世界一流的麻醉学专家,还是一流的健康教育专家。他创作的科普作品《YOU:身体使用手册》,被誉为“欧美第一健康书”,在美国问世半年畅销170万册,荣登《纽约时报》2005年度畅销书排行榜冠军。
  迈克尔·罗伊森在演讲中说,逝者如斯,每个人都会随着一年年生日的过去而走向衰老,这就是“日历年龄”。但是,你却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让生理“时钟”走得快些或慢些。
  一位50岁的女性,长期吸烟使她的肺里充满了尼古丁,她的食物结构也基本上以肝泥和香肠为主。这些东西对身体的糟蹋,使她拥有的是一个65岁女性的身体。而如果一个50岁的女性坚持膳食平衡,远离毒素,并且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照顾好自己的身体,那么她的身体和健康状况就相当于一个36岁的女性。
  综合近年来的研究,罗伊森开列了一个表,说明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获得的回报——让你的真实年龄更年轻。其中,“控制血压”最多可减小真实年龄达25岁,“戒烟”可减小8岁,“缓解压力”最多可减小32岁,“关注自身健康”减小8.2岁,“注重性爱的质量及数量”最多可减小16岁,“科学的营养选择”最多可减小达27岁。
  以血压控制为例。罗伊森说,52个国家针对2000万个个体的56项研究证实,115/76毫米汞柱是理想的血压值。如果你的血压过高,血流产生的压力会在动脉血管内壁形成“坑洞”,这时我们的身体就会像修补墙壁的泥瓦匠一样,用“灰泥”(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来填补内壁伤口。然而“坏胆固醇”就像“劣质大气球”,既大又松垮,不稳定,在与动脉血管壁相撞时很容易破裂,形成胆固醇碎片阻塞血管……但是高血压不易被人察觉。故定期测量血压很重要。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干预,服药或注意饮食、增加运动,就能使自己变得年轻些。“如果你55岁,收缩压每升高5毫米汞柱,或舒张压每升高7毫米汞柱,你的真实年龄就会老1岁。但是如果将血压降到理想值,就可以年轻9岁。”
生活作出5项调整你就能控制基因
  在演讲中,迈克尔·罗伊森提出,“你可以控制你的基因”,其中心意思是:“所有基因的作用不过是制造蛋白质或者监视其他基因的作用;哪个基因在起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罗伊森认为:假如你对自己的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作出5项调整,你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就将发生明显变化。这5项调整是:控制血压、戒烟、每天运动30分钟、控制精神压力、坚持简单易行的健康饮食习惯。
  以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与活动量的关系为例。2005年至2006年,《美国医学会杂志》、《癌症》等相继刊发论文,说明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与自身的活动量密切相关。这些论文的作者主要调查了结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3种癌症患者的情况,发现每天很少活动者,前列腺癌的10年发病率为52%,10年无瘤生存率为48%;每天消耗大于650千卡者,前列腺癌10年发病率降低33%,无瘤生存率可达到78%。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尚且如此,正常人更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健康长寿。
再忙也要保证每天散步半小时
  运动对于健康至关重要,但也不是多多益善。
  罗伊森解释说,为了健康状况达到最佳,你需要做足量的体力活动或运动,即使你不刻意去做,人体通过日常活动也要消耗掉大部分的热量。有研究数据表明,除一般活动外,为保持心血管和骨骼健康,我们还需要每周进行60分钟的耐力训练,游泳或骑自行车;30分钟的力量训练,举哑铃等,两种训练都可以分成3次完成。训练强度达到让你在凉爽的房间里流汗的程度即可。
  有趣的是,一旦活动量超过标准,就对身体无益了。如果每周消耗热量过多,你实际是在降低长寿的几率,因为人体承受的多余运动量会带来磨损。
  对一般人而言,每周消耗多少千卡的热能确实难于计算和掌控,罗伊森建议:经常散步,每天最少30分钟,再忙也不要偷工减料,可以一天内散步数次,只要时间总计达到30分钟以上即可。这一招儿简单易行,同样能达到保持一定健康水平的目的。
  “去遛狗吧……即使你没有养狗。”罗伊森风趣地说。




欢迎光临 妈咪论坛 (http://bbs.mm-bb.cn/)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