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别人家的孩子”引关注 家长应避免攀比心理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这种生物长得好看,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就连他的手指甲都是双眼皮的;这种生物每天只花10元钱都觉得奢侈浪费,这就是感动中国2011十大人物之别人家的孩子!”近段时间,“别人家的孩子”走红网络,成为了微博、各大论坛上的热门词语。
不仅仅是“别人家的孩子”,网友们还衍生出许多的“别人体”,一时之间占据了各大网络和论坛的版面。吸引网友们转发调侃的,恐怕是大家都有过的经历:父母总是爱以亲戚朋友家的孩子或者班里的其他同学为榜样,喋喋不休的告诉我们别人家的孩子多么优秀,而我们自己则还需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才能像他们一样脱颖而出。“别人家的孩子永远那么出色,而我们永远那么平庸!”正是这样相似的经历,促使网友对“别人体”迅速产生共鸣并引爆网络。
不仅如此,不少家长在看到别人体也能发出“会心一笑”:这些看似搞笑的话语,正是平时自己常常对孩子念叨的:“别人家的孩子”看来总是乖巧听话,不需要家长费心,而面对自家孩子时却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总是忍不住用“别人家孩子”来“激将”,希望能促使孩子产生动力,自发的努力进取。
“别人家的孩子”走红网络,背后也有着其深刻的原因。不少教育专家指出,正是家长的攀比心理导致“别人家的孩子”频频出场,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梦魇。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使得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愈发的高,不少家长都患有焦虑症:生怕自家的孩子不够优秀,不够出类拔萃,于是,“拿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攻击自家孩子的短处”成为了常见现象。首届带孩子上班日发起人、美国爱迪乐教育研究院北京分院任珺院长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指出,这样一种“激将法”可能会对一些孩子有用,但是频繁使用,也可能导致孩子气馁,自信心缺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的影响。
也有专家指出,这其实是家长的一种心理偏盲心态。心理偏盲心理就像戴了有色眼镜一样,总是对身边的人和事选择性地记忆和评判:对身边人的优点视而不见,对生活中的收获熟视无睹,凡事爱往坏处想。在这种心态下,家长会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更优秀,并由此引发焦虑和挫折感。如果家长通过言语将这种心态传染给孩子,无疑对孩子的正常的心理发展不利。
任院长表示,作为家长,应该有一个正确、健康的心态。因为绝大多数眼睛盯着别人家孩子的家长,并不是他们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而是自己心理出现了偏差。家长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拿孩子的弱点与伙伴的优点相比,孩子会从开始的内疚不安演变为不耐烦,最后甚至产生反感讨厌,甚至出现"我偏要这样"的逆反心理和行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有长处也必然有弱点,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而不是反复扩大缺点。
所以,试着把眼光从别人家孩子转移到自己的孩子,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才能成为最聪明的家长。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