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真心感谢国际私塾,10岁的娃出国玩已经能自己点餐、酒店check in!

能考高分,能和外国人对话,英语就算学好了吗?

最近邻居吴妈妈给我讲的一个事让我思考了很久,也让我很庆幸当初把Peter送去国际私塾的决定。

吴妈妈儿子Aaron前不久去美国留学了,现在还在上语言预科,我就问, Aaron在国内的时候英语很好,托福分数也是很高的,应该不用上语言预科的吧。吴妈妈就说,其实还是很不一样的,Aaron刚去美国留学不久,就觉得留学挺辛苦的,不说语言、学业上要起早贪黑,就连生活中也闹出了好多不愉快。

有一次Aaron说出一个idea的时候,老外就说“That?is?a?very?brave?proposal”,Aaron一听很高兴,心想:他在夸奖我。结果,当他向全班称述那个想法的时候,大家都面面相觑、鸦雀无声。原来,老外同学的那句话其实是暗示主意不怎么好。

类似的事Aaron还遇到了好几次,刚开始还能一笑了之,但经历得多了,自信心受打击,感觉自己没办法融入到周围的圈子。吴妈妈还去网上查了如何帮助儿子适应国外生活,然后就接触到了这么一个概念:“文化休克”,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文化误解会造成笑话,也会造成损失
其实仔细想想,对异域文化的理解不到位,很有可能导致矛盾甚至冲突。比如像Aaron一样遭受各种尴尬,还有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决策失误。

比如,去年猴年春节的时候,Nike的“发福鞋”就很尴尬。有人质疑品牌对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误解,究竟“谁要发福”;也有人认为,鞋子整体设计老土,是对中国消费者审美观的抹黑;更有网民认为,若将鞋穿出街会被耻笑,怀疑是品牌竞争对手刻意派卧底渗透。



所以,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与尴尬远比你我想象的严重得多,我周围有朋友打算送孩子出国留学、深造,也有朋友考虑移民,不论是什么计划,既然要除垢,那提高和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交际的能力,就很重要了!而这种跨文化理解的能力,可以通过英语学习得到培养。

英语学习背后是跨文化学习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这就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曾提出过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Possibility)、可行性(Feasibility)、得体性(Appropriateness)和现实性(Actually Performed)。后两个因素直接和文化有关,得体性说的是要根据不同情境使用不同的得体的语言,而现实性主要是指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


所以,在掌握了语法、词汇之后,地道地使用英语(语用能力)是重中之重。美国现代语言学家Dr. Brown曾指出:“语言的被动接受者很容易发现语法错误,他们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但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被看待,如果一个能说流利外语的人出现了语用失误,这样的失误就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者敌意。”

也就是说,想要在各种场合游刃有余,还得从文化理解的角度去学习英语!

以外国人的方式学习语言和文化
身在国内,要想从小就全面深入的学习外国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今很多的培训机构、国际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这一需求,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外教。

话说当初给宝宝选择国际私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全外教。

之前Peter在学校几乎都不愿意开口讲英语,这根本就和我们这一代一样,学的单词语法,实际用的时候,就像个哑巴,甚至老师点名他都不愿意说。他去跟着洋外教学习之后,我觉得最主要的改变,就是能开口了!放假我带他出国玩,还能自己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酒店check in,点餐。和不同肤色的人打交道也不害怕,我觉得这是外教的功劳,他们采取的是西方式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就培养了孩子在不熟悉的环境中的交流能力。


就拿外教经常鼓励学员分组讨论和分组协作这一方式来说吧,老师先给出一个课题,小组的成员必须在课下来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相互整合、提炼资料,最后在课堂中派代表来发表小组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用英文查找相关资料,用英文资料进行交流,在课堂上用英文发表。

孩子们在阅读大量资料的时候,无形中就累积了西方文化的知识储备,同时,学会以不同视角看待事物。比如“狗”这个词在英汉两种语言里的表义都是一样的,但感情色彩就是天差地别,我们常用“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之类的贬义词汇,而在英语中见到“Dog”时,则要意识到很可能是褒义的,例如形容某人为“A Lucy Dog”。

班里的学员都很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他们在动手查找资料的同时,扩充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且,收获远不止如此。众所周知,中国人大多是批评式教育,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对孩子总是难以开口夸赞,担心孩子骄傲。但在国际私塾,无论是外教、督导还是其他小伙伴,都不断鼓励孩子们通过努力把课题解决,并给予他们肯定,自信心慢慢就培养起来了。


总之,跨文化理解、沟通是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一点点积累,才能更好的了解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等。所以,学习英语千万不能只着眼于语言本身,还要注重学习文化内涵,以及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希望Peter在国际私塾英语变得更好,人也变得更自信,以后出去玩,留学,都能很好的融入到当地的文化氛围里。

返回列表